找到相关内容3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密法的第一方便——上师相应法

    觉性。   上师相应法的含义就是:让上师放射的光芒净化行者的意识观境,让行者的当下意识融化在上师的智慧心(光明觉性)中,让上师消融“我”及一切物境,让行者的觉性在上师的光明浸润中醒来。   历史上卓有...的理解是否到位,是否掌握了有关的技巧,能否在具体的观境上契入真相---融入上师的智慧心中。   不同的人修持同一种法,会有不同的效果,原因就是法由人来操作,而不是法操作人。因此,人具有怎样的知见,以及...

    宣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344191.html
  • 观想与观照

    外道,其修持多以禅定观想为主,信仰与德行及哲学思辨为辅。以各种观境(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气息、咒语等)进入四禅八定而得到身心的轻安、寂静,甚至引发神通,即认为达到解脱烦恼的境地,或梵我合一的本体。而佛陀...的理论都会流于大脑作用的玄想,或禅定观想的观境而不自知,成为脱离现实人间,在工作、生活之外的「玫瑰园」或「香格里拉」式的自我心境而已,这是经不起现实考验的。当然,这不是说「自性清净心」、「烦恼即菩提」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849591.html
  • 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简释

    感悟。若通读本部《心经》,显而易见,本经内容结构明显可分成四个段落层次,具体而言即先明能观智,次辨所观境,再显所得果,后赞大明咒。今依序略加介绍如下:  第一段,先明能观智(深般若)。叙述在菩萨行(...究竟的解脱自在无碍尔。  第二段,次辨所观境。本段约佛教中最常见最根本的一些名相概念,如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、四谛、十二因缘等来加以辨析破解,显示诸法实相即是不二空性。这里我们需要明了的是,般若学所讲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24069364.html
  • 心所法

    三十一句。在第三段中解释。   (二)解说体业   (1)欲:于所乐境,希望为性,勤依为业。所乐境即所观境。对于一切事,凡是欲观察的,有希望故,即有欲生,这是性的作用。若不欲观,随因境势力任运起缘,即...起念。又虽然是曾经领受过的境界,但不能明记(如七八识境),念亦不生。  (4)定: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不散为性,智依为业。即于所观察的功德、过失、俱非境相上,由定令心专注不散,这是性的作用;依这定力,便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748288.html
  • 向观世音菩萨祈愿文

    ,观人自在;        我要远离分别臆测,观境自在;        我要远离执著缠缚,观事自在;        我要远离五欲尘劳,观心自在。        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!       ...

    星云大师 著

    |观世音|观音|大愿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21153120466.html
  • 罗一鸣居士书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序

    深般若;次辨所观境,即显示诸法实相即空相,遮遣蕴、处、界,缘生、四谛、智,断诸法执;后显所得果,先之以得涅果,次之以得菩提果,明诸佛皆依甚深般若观慧相应无所得实相,而得一切智智之义。又经首尾皆说般若能度...

    界 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4442593.html
  • 弘一大师: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(忏悔篇)

    初标根性。且望修事通明利根、若对三观智用浅深自分利钝如后可见。 观下二示观行、初句示所观境。 由下明能观智。上四句明达妄见理、下二句明行成罪灭。分谓分辨、即观照也。此中通示理观、无生之言总下大小三种之理。...ldquo;一者诸法 性空无我。 此理照心、名为小乘。” 资持释云“性空中分三、初示所观境即诸法二字。诸法之言总包一切。诸经论中或约依正因果、或世出世间、或有漏无漏、或色心非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弘一大师|南山律在家备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1245022.html
  • 关于三论宗“境智”之关系

    同时境智是能所关系。二智能观照二谛境,因境而名观智,也因智而名为所观境。所以《大乘玄论》又云:“非境无以发智,智为所发,非智无以照境,故智为能照,境为所照。”由此可明,境智是互为能所,相资相助。是一种能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0846693.html
  • 向观世音菩萨祈愿文

    远离颠倒妄想, 观人自在; 我要远离分别臆测, 观境自在;   我要远离执着缠缚, 观事自在; 我要远离五欲尘劳, 观心自在。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! 请求您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5946828.html
  • 论五重唯识观

    论五重唯识观  唯识宗的五重唯识观,体现了唯识宗所崇尚的教义,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唯识学的主要意义。本文仅就五重唯识观之观行理论和方法作如下论述。恼五重唯识观的所观境  (一)遣虚存实观。论云...後得智缘依他事门。成所作智则唯有後得智,无有正体智。因其“随作意生缘事相境,起他业故得智摄。”  真如识性唯是正体智之所观境,定非能观。“以能观智非真如理故。因位中之八识为妙观察智,平等性智之所观境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647057.html